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秘魯-古老的印加帝國

旅行是放空自己,從現實的上班生活,跳脫到一個全然不同的時空環境,感受當地的風俗人情和自然景觀. 藉由攝影和文字記錄,捕捉稍縱即逝的吉光片羽.  旅行也是動態性的閱讀,在移動中增長見聞,所謂行萬里路,似讀萬券書.  我常旅行,有某種程度的上癮,就像攀爬上了一座山峰,眺望遠處的山頭, 又開始有了躍躍欲試的念頭.   去年計劃中南美之旅,先是選擇古巴,後來收集資料,發現秘魯豐富的文化資產和地理景觀,尤其被馬丘比丘和亞馬遜河深深吸引,因此改變了行程.

台灣跑秘魯的旅行團甚少,而且經常因為湊不足人數而取消,我們透過網路報名當地的旅行團,在利馬報到,才開始秘魯之行.

秘魯位於南美的西北角,東邊是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西面是太平洋,安地斯山南北縱走,貫穿秘魯國土.人口2800萬,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歐洲和亞洲移民.   祕魯孕育了南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並建立印加帝國,到了16世紀,被西班牙人征服和殖民,一直到1821年才獨立.

日本人藤森自1990-2000年曾任職總統10年,因掃蕩秘魯共產黨"光明之路"和發展經濟,政績不錯,但是下台後被控獨裁,侵犯人權和貪污而入獄.旅遊期間正逢藤森女兒惠子和政治對手進行第二輪的總統大選.

第一站: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 是南美最大淡水湖泊,海拔高度3800米, 湖深180-200米, 大船可以通航, 面積約台灣的1/4大, 湖水是來自安地斯山25條河川匯流而成. 湖面上仍然保留一些人工浮島,是由大量的禾草(Totora)鋪蓋而成,據說是原住民烏魯族為躲避印加人的侵略,而建造浮島與陸地隔絕. 這種浮島由於會被水逐漸滲透腐蝕,所以使用壽命只有一年左右.人工浮島有好幾十個,統稱Uros島.

的的喀喀湖據說是全世界馬鈴薯的發源地,光是在安地斯山有記錄的馬鈴薯就多達4000種,並已存在1000年以上. 所以秘魯成立了國際馬鈴薯中心,從塊莖到種子,保存了大量的品種,而種子在零下20度的低溫下, 可以保存100年.

5/22日從台北飛洛杉磯轉機到利馬,花了23小時,隔天再搭國內班機飛到Julianca,落地後坐車來到Puno,Puno是的的喀喀湖畔的小鎮,我們開始看到一些烏魯原住民了,鎮上小店主要販售羊駝(Apaca)毛製衣物和帽子,市場馬鈴薯型狀大小不一,千奇百怪,看到一家小店招牌寫著Chifa(飯),
原來是廣東菜和秘魯菜的融合.


搭乘智利航空班機, 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機場Julianca落地後, 馬上感受到高原稀薄的空氣,同時 看見蔚藍的天空.

我所看見的秘魯的小販, 都是淡定
自在的, 從沒聽到他們么喝叫賣.
販售的東西, 以毛織的帽子和披肩
為主.

這是在Puno旅館外, 編織毛線等待
顧客和賣大餅的烏魯族婦女.



隔天,離開旅館前往碼頭,先搭船到一個人工浮島. 接著船開到另外一個島Taquile,沿著山坡往上爬,回頭俯瞰湖光山色,風景美極了,很像地中海風光,最後到達山頂,享用鱒魚午餐.

    人工浮島家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們的交通工具- 禾草編織的船. 由於日照充足, 島上還有太陽
    能板供電.由於底部因浸水而腐爛, 每年都要更換一次.



    導遊和島上主人,利用模型解說人工浮島的構造.



    由於高地紫外線很強, 這裡不管大人小孩, 皮膚都是黑的.

    接著我們搭乘浮船, 在附近繞了一圈.


    Taquile島民揹著民生必需品上下山.

    從島上最高點往下看, 的的喀喀湖好似汪洋大海, 和天際相連.


    在半山腰, 有一拱門, 是用石頭堆砌起來, 最高點是一個石雕像.

下午到第三個點,是個半島Chucuito, 抵達後我們被分配到一家民宿,是今晚過夜的地方,女主人叫Juana,有三個小孩Freddy,Ado和 Linda,男主人到別村收割小麥打工賺錢.晚餐十分簡單,馬鈴薯蔬菜湯加上一盤米飯加少許雞肉就結束了.

隔天早上晨曦微露,島上風采逐漸隨著陽光一一展開,散步到湖邊,看見水草旁邊有幾艘獨木舟,還有水鳥穿梭其間,構成一幅悠閒的畫面.餐後隨著女主人幹活去,先是趕出幾頭大羊小羊吃草,然後幫忙收割成熟的小麥. 到了下午,當地原住民到碼頭吹笛奏樂歡送,我們也換上他們的傳統服裝,跳起圓圈舞,最後大家相互擁抱告別.
 從寄宿的地方, 望著的的喀喀湖的落日餘暉.

 這是我們昨晚住宿的小房子, 外牆是泥巴和稻草塗敷而成, 窗框鐵條構造十分簡單, 早上起來,發現陽光照射在外牆, 呈現溫暖的感覺, 拿起相機拍了下來, 連自己的影子都進去了................


    和民宿大兒子Freddy合照.

    和民宿小女兒Linda合照

    我們寄宿的小房子和主人晾曬的衣服, 遠處是的的喀喀湖.

    太陽雖大, 麥子還是要收割.

    島上居民, 每天一早起來的例行性工作就是趕牛羊吃草, 挖馬鈴薯, 或是收割麥子.


    這是他們的電熱器, 下面是蓮蓬頭, 想了又想, 還是沒勇氣使用.



    穿上當地傳統服裝和女主人和小女兒合照.

這是我們12人的小旅行團, 領隊是匈牙利移民的秘魯人, 團員來自英,美, 澳洲, 以色列, 我們是唯
二的亞洲人.



第二站:庫斯科

庫斯科- 海拔3400米,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已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這個古城建於11世紀,鼎盛時期,除了秘魯以外,厄瓜多,玻利維亞,和一部分智利,阿根廷都在這個帝國版圖之內.

後來西班牙人來了,在原來的印加建築上,加入了巴洛克風格, 使得這個城市,交錯著兩種不同的文化元素. 又由於高海拔,所以成為地球上紫外線照射最強的城市.

30年前庫斯科十分貧窮落後,仍吸引三毛前來朝聖,不巧適逢雨季,連下半個月的雨,就為了馬丘比丘,不甘心提前離開.好不容易等到天晴,急忙趕往,回程時洪水暴漲,烏魯班巴河沖斷鐵軌....(行前重讀"奔走在日光大道"才知道的一段故事) 我們是幸運多了,在這裡5天,天天陽光普照,在兵器廣場上,由於氣溫仍低,坐在公園椅子上曬太陽成為遊客民眾最大的享受. 走在石板路上,望著四周建築,可以想像帝國昔日的光榮風采,庫斯科確是一個古老而迷人的城市.

   在庫斯科的制高點和羊駝, 駱馬, 原住民合照.


    羊駝嗷嗷待哺.





    這是離Cusco一小時車程的小鎮Ollantaytambo, 從這裡可以搭火車前往馬丘比丘.

    住宿的旅館 Casa de Mama



    古印加人聰明的在山谷中堆砌起一層層的梯田, 隨著高度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以馬鈴薯, 玉米
 和小麥為主.

    沿途看見農民在安地斯山腳下收割小麥趕牛犁田.

    低海拔的安地斯山植物比較茂盛, 呈現草綠色調.


    來到一處鹽田Masa Salt Mines, 共1000多個鹽池, 泉水將山上礦石中鹽分沖刷下來, 源源不斷 
     注入池中, 經過約兩星期太陽曝曬和結晶, 就可採收了.


    晚上回到庫斯科旅館Cusco Plaza, 是一間古老建築改建而成的.

    庫斯科的市中心就是兵器廣場. 大教堂是最著名的景點.

    到了夜晚整個城市仍然璀璨動人, 遠處光點是山坡上的住家.


    典型的庫斯科建築是西班牙式, 紅瓦白牆, 表現各家各戶特色的是顏色形狀不一的窗戶和陽       台.                                                                                                                                                                                                                                          


    廣場中央矗立著印加國王的雕像, 旁邊有巡邏的警察.


    經過一家美術學校, 順便觀賞他們的石雕作品.

    接著逛到庫斯科最大的市場 San Pedro Market, 看到足夠一家食用的大餅.

    玉米的大小是台灣的2-3倍.

    羊奶酪攤位也不少.

    水果種類不少, 但是味道不如台灣, 尤其百香果, 既不甜也不酸.

    釋迦表面是平的, 也不好吃.
   


   
    在庫斯科閒逛, 剛好有一農夫市集, 十分熱鬧, 看見當地居民, 在臨時棚架下面
    用手撕著雞肉, 天竺鼠肉, 還有大餅, 起司, 搭配啤酒, 吃的不亦樂乎. 我和老婆
    逛了一圈, 發現全部約50個攤位, 賣的東西竟然都一樣, 秘魯人真奇怪.

    到了下午, 有一個宗教節慶, 天主教神像都抬出來遊行.

    一群年輕信眾, 抬起一張大桌子, 東倒西歪, 晃來晃去, 讓我想起台灣廟宇前的
    童乩抬轎.

    大教堂前人潮聚集, 爭睹聖母瑪利亞神像.

   聖母瑪利亞終於出現了.


    樂隊開始一起奏樂, 為了怕忘譜, 前面樂師的背上掛起樂譜, 倒是個好方法.

    遙控飛機在上空盤旋攝影.



    到了五點左右, 太陽西下, 頓時溫度驟降, 人潮逐漸散去. 回旅館途中, 街旁有
    展出一些諷刺漫畫, 總統候選人惠子和她的父親藤森也不例外.


    回程看到路上的招牌Av. El Sol, 才知道原來三毛筆下的"一條日光大道"就在這裡.

   

第三站: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是原住民語,意思是"古老的山",海拔2000米,也是印加帝國的遺址,建於15世紀,考古學家認為是印加貴族的修養所,據說也是祕魯被西班牙人征服後,印加反抗軍的最後據點.

美國考古學家,曾經從馬丘比丘帶走大量的古物回耶魯大學,經過秘魯政府多年的催討,歐巴馬在幾年前終於成功勸說耶魯退回了幾百件.這些蓋在山頂的房舍,是把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石塊,經過切割研磨後,堆疊而成,石塊和石塊之間幾乎沒有縫隙,真是嘆為觀止!


    前往馬丘比丘, 通常都會搭乘這種開天窗的火車(Scenic Train).
   
    現在是5月底, 漸漸進入冬天, 從車內天窗可以看到安地斯山峰開始積雪.

    旅客們開始登上馬丘比丘了.

    到了山頂, 視野豁然開朗, 終於能一睹馬丘比丘的風采!


  羊駝悠遊在山間吃草.

    從窗口往外看, 真是別有洞天.

 

    大小形狀不一的石頭, 不用灰泥粘著劑, 完全
    靠人工雕琢, 堆疊起來而無縫隙, 真是難以想
    像這些古人如何做到的.

 

    這是馬丘比丘入口處的石碑.


第四站:亞馬遜叢林

亞馬遜是世界流域最大最廣的河,擁有全球最大雨林,由於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被稱為地球之肺.雨林有幾十萬種動植物, 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

    我們搭乘動力舢板, 順著亞馬遜河支流逆流而上, 前往Tambopata雨林保護區
.
    午餐是米飯, 炸雞, 樹薯和花椰菜.
   

    加上兩根迷你香蕉.

    剛吃完中餐, 一朵烏雲飄來, 剎那之間, 傾盆大雨, 船伕急忙將塑膠雨棚降下. 沒過多久雨停了
    空中出現一道彩虹, 十分美麗.



   雨過天晴後, 從船上望向河岸開始看到一些鳥類, 這是隻不知名的鳥.


    凱門鱷魚在亞馬遜到處都有, 通常在河岸淺灘活動獵食.

    水豚家族.

   
    夜宿的小木屋, 茅草覆蓋屋頂, 沒有電力, WiFi, 只有兩盞蠟燭, 四週森林環繞
    清晨時刻, 鳥鳴不絕於耳, 猴子在樹冠高來高去追逐同伴.
   
    吃完早餐, 我們搭船深入叢林健行.


    來到一處Oxbow Lake(牛軛湖)



    地上看到不少切葉蟻, 忙碌的工作.

    這是Killer Tree(殺手樹), 屬半藤半樹, 以蔓藤寄生方式, 往上蔓延生長, 最後
    被寄生的樹木死亡, 所以這種樹通常成中空狀態.


    鳳梨, 香蕉是熱帶地區代表性的農作物, 不同的是, 這裡的作物全都是有機的.

    從亞馬遜回到利馬旅館後, 今天就要啟程回家了.

    後記: 到秘魯旅遊要特別注意三件事: 高山症, 空氣乾燥和蚊蟲叮咬.
              這些我全碰上了. 到的的喀喀湖時, 太晚吃丹木斯, 結果在Taquile島,
              上坡時氣喘不已, 晚上睡覺, 呼吸困難, 過了兩天到庫斯科, 才稍微
              好轉. 空氣乾燥讓喉嚨發炎, 所以要隨時補充水分. 在亞馬遜, 要全程
              穿長袖上衣和長褲, 這裡的蚊蟲叮人是不分春夏秋冬的.